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游牧阿鲁科尔沁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2-12-05 16:47  阅读量:10497   

12月,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上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气温已经成为常态,这个季节的草原不适合放牧。好在入冬前,牧民们已经搬迁到大兴安岭南坡冬春营安置点,割草、储草、维护越冬棚,牧群可以在这里平安度过冬春;接下来的夏天,牧民们会从冬春两季的营地聚居地出发,赶着自己的牲畜,沿河跋涉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在夏秋季节扎营,放牧马匹,放羊...年复一年,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牧民靠水草为生,世代繁衍。

草原生态智慧

阿鲁沁草原游牧文化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东胡、匈奴、乌桓、鲜卑等民族曾在此游牧狩猎。1630年,一户蒙古人家迁到这里,名字叫阿鲁科尔沁。

阿鲁科尔沁草原牧民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游牧文化。蒙古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季节性气候条件和草原资源禀赋,孕育了各种具有鲜明民俗风情、歌舞音乐、民间工艺等传统文化。流传于阿鲁科尔沁旗北部的阿日本苏木婚礼和蒙古族车乐的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成功复原和传承的蒙古族汉庭音乐被誉为“文化活化石”。

2014年,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制度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年5月,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制度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在线考察,成功入选《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巴彦温都尔苏木党委书记海娇介绍,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制度核心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总面积500万亩,涉及23个嘎查,1.5万牧民。高山峻岭,辽阔草原,河流密布,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牧民根据季节变化、雨量充沛和草原生长情况,决定一年四季的游牧路线和草原春夏秋冬的放牧时间。他们以水草为生,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节约和利用了自然资源,避免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了整个地区的生态平衡。

海娇说,转场可以避免牲畜和人类对草原的过度破坏,使牧场得以休养生息,草原的生态得以尽快再生和恢复,从而在牧民、牲畜和草原之间形成独特而稳定的“生态联盟”,维持草原生生不息的生命。“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现了崇尚天意、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这种理念深藏在牧民的血液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逐渐与现代畜牧业生产技术相融合,进一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增强可持续性,最终保证阿鲁科尔沁草原的游牧制度能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传承。”海娇说。

巴彦温都尔苏木巴彦宝力格嘎查牧民乌云毕力格9月中下旬开始准备夏秋营转冬春营,草料准备得早。“我们自己的草场可以打30多吨饲草,加上10吨精饲料,完全可以支撑明年夏天的迁徙和过渡。”乌云毕力格说,在过渡期间,牧民通常与几个家庭一起走,骑着马和汽车,还有成群的牛羊。在转场途中,一般会设置两三个停靠点。此时牲畜就地吃草,牧民临时搭帐篷,取泉水煮茶,吃炒饭、奶豆腐、风干牛肉。牧民每次经过敖包,都要绕行三圈,献上牛奶和食物,跪拜祈祷,表达对大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

游牧文化传统

据了解,阿鲁科尔沁草原的游牧制度崇尚“天人合一”的朴素理念。每逢水草丰美,牛羊肥美之时,草原总要祭奠敖包,举行那达慕大会。那达慕,以摔跤、赛马、射箭为主要比赛内容,被称为“男儿三绝”或“英雄三绝”,是游牧生活中创造的,因保护而流传下来的技艺。“尽管疫情反复,但我们的敖包和那达慕大会每年都会举行,因为这是我们的节日。”乌云毕力格说。

乌云毕力格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马笼头逐渐被机动车取代,单纯的骑马放牧发展为骑马和骑摩托车放牧并存。“在科学使用现代生产生活工具的基础上,我们还是希望传统的游牧方式能够继续传承下去,相信这是保护草原的有效方式。”乌云毕力格说。

作为过去游牧民族的重要交通工具,勒车乐已成为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从事马笼头手工制作30多年的牧民赛音都楞是蒙古族马笼头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至今仍保持着一有空闲就制作马笼头的习惯。“勒车乐是牧民难忘的文化记忆,也是蒙古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在我们传统的那达慕大会上,通常会有勒车乐的表演,这也是牧民自觉传承和保护草原游牧文化的体现。”赛杜冷说道。

同样遵循过渡传统的阿鲁科尔沁旗塔林华畜牧合作社负责人敖日格勒告诉记者,传统的游牧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畜牧业,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还可以传承草原游牧文化。“草原游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草原游牧经济的支撑。合作社创立的‘阿奇塔林花’商标,就是草原游牧经济的产物。现在,我们的特色牛肉干、奶食品等绿色产品进入了北京、天津等地,我们的游牧文化也走出去了。”敖日格勒表示,合作社将以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制度被认定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保护天然草原,传承游牧文化,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产品。

讲好草原故事

“我在阿鲁科尔沁草原长大,对草原游牧文化情有独钟。家乡的草原游牧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希望有机会能回到家乡。”莲花是从巴彦温都尔苏木达日汉乌拉嘎查走出去的大学生,目前在内蒙古大学学习民族学。她说自己在国外留学多年,一直很想念家乡。“草原游牧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我明年将从研究生院毕业。如果有机会,我想为草原游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点事情,回报家乡。”莲花说道。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当地政府已经拟定了文化传承路线图。包括建立保护传承志愿者队伍,加强遗产地牧民传统农业技术培训等。“这支志愿者队伍中不仅有一些传统技术和文化的传承人,还有一些热衷于游牧文化的年轻人。我们希望老一辈游牧文化传承人带动年轻人解决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问题。同时,还将在遗产地定期举办草原游牧文化专业培训班和研讨会,让游牧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阿鲁科沁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王志伟说。

据阿鲁科尔沁旗人民政府旗手胡琛南介绍,为保护、传承和利用好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制度,该旗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等方面制定了30多项保护行动计划,要联合力量,共同保护这片纯净的区域,传承这份游牧情怀;此外,发挥当地农畜产品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品质优势,建设优质牛肉羊养殖基地,挖掘阿鲁科尔沁牛羊肉等国家地理标志的品牌价值。大力推进游牧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具有游牧文化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建设,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与旅游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牧民增收致富。“草原游牧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草原游牧制度,向世界讲好中国游牧文化的故事。”陈湖南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