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让文化自信种子早早播撒在孩子心中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2-12-06 17:10  阅读量:7520   

让文化自信的种子早早在孩子心中播下。海派文化地标为孩子开设“京剧小课堂”。

下腰,拿上衣,踢腿……刚刚入冬的上海,连日阴雨,却未能阻挡一群孩子展现出拼搏的热情。这是上周日余音学会在“今日潮八巷”文化巷的新表演空间“游Xi堂”举办的“京剧小课堂”开放日活动。展出的学生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只有11岁。别看他们脸上稚气未脱,可以炫耀他们的白读和基本功,但他们态度饱满,一丝不苟地回应着制服上的“唱、念、打”三个字。此次展览也回应了众多热爱京剧名角的戏迷们的疑问——余老板在演出和参演各种戏曲之后,这一年在忙些什么?她成了“京剧小课堂”的“王校长”,为孩子们开设普及推广京剧的课程。

在这种京剧普及的理念下,开放日现场的孩子们并不急于展示学过的京剧唱腔,而是从基本功入手。尤其是下腰,在老师的专业保护下,小学员们一点点挑战极限,其中的佼佼者已经能够抓住脚踝,让台下的家长和观众忍不住鼓掌。可以说京剧的“规矩”贯穿了每一个细节,无论是等待场,还是动作完成过程中的一小步。

这么严格训练的“兴趣班”,可是五六岁的孩子能接受吗?记者采访了多位学生和家长,发现相比家里长辈的影响,很多都是自愿学戏剧的,因为他们的爱反过来影响了年轻的父母。六岁男孩曾雨桐就是代表之一。他的母亲和男孩“爆料”:“别看他在舞台上朝气蓬勃,日常练习也没少哭。班里孩子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喜欢看他练,一边挑战高难度动作一边放声大哭,鼻涕泡泡都流到地板上了。”你一定要练得这么辛苦吗?“当然!”面对记者的提问,曾态度坚决。相对于年幼可爱的孩子的单纯,大一点的孩子更应该把京剧当成重要的人生梦想。《第一练习生》的飞,2022年获得了上海儿童剧“小白玉兰”的称号,而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满意地和一起演戏,哪怕只是她身后的一个宫女”。

也许这就是“从娃娃抓起”的意义——让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爱心,绽放出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之花。“只要不出差,不演出,每个工作日,我都会坐在八巷的办公室里,今天的潮,等着孩子们来上课。看着他们练习,有时候我也会和他们一起练习。”王佩瑜回忆起这一年,无论是在推广京剧的路上,还是在京剧的“内室”。她希望在未来5年内,通过“小班课”,培养500名会京剧的孩子,为专业戏曲院校储备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一些“脚踏实地”的努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