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

港股成为避免回购的避风港,宏大叙事的创业逻辑又行了

来源:投资界    发布时间:2025-10-14 11:51  阅读量:14230   

最近有个明显的感受,现在申报港股的公司多了很多。为什么?一方面,投资人对去港股上市包容了很多,去年还是“创业公司去港股上市,打断CEO的腿”,今年则到处在跪求CEO施舍港股基石、锚定额度;另一方面,港股市场今年太好了,不仅基石好找、而且股价表现不错,所以创业者、投资人对港股都充满了信心。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内IPO其实还是很紧、没放开,门槛也很高,国内上市上不了,很多创业公司都面临着未IPO触发回购对赌的潜在风险。

与其这样,还不如去港股IPO。

我有个朋友是做saas的,一年四五亿的收入,在saas领域是不小了,海外账上还有差不多等值10亿人民币的资金,23年底开始投资人就让他回购,如果回购一个,就会触发一系列,加起来得1亿美金左右,也就7亿人民币。23年底的时候,我就建议他,你赶紧去港股吧。saas本来就是奔着港股、美股去上市的。你去港股上市,23年底、24年,哪怕基石签抽屉协议、付中介费,所以费用加起来也不过2-3亿港币,但你变成了上市公司、给了所有投资人的一个交代,账上还有7-8亿港币。但你花1亿美金回购投资人的股权,还有3亿的投资款逼着你上市,你还是一个未上市公司。两害相权取其轻,还不如港股上市。

朋友犹犹豫豫一直没下定决心,直到今年才最终狠下心来,其实我感觉时间点已经过去了。要是23年底、24年初就咬定去港股,现在都已经解禁了,且遇到港股*的时候。

一言以蔽之,港股现在成了国内创业者的避风港,成为国内创业者避免触发未IPO回购义务的一个重要选项。

1.港股上市的明面条件和暗地条件

港股上市分为主板规则上市、特殊规则上市。

主板规则简单来说就三个选项:

选项A:连年累计8000万港币利润、上市市值至少5亿港币;

选项B:最近一年5亿收入,且三年累计经营性现金流1亿,上市市值至少20亿;

选项C:最近一年至少5亿收入,上市市值40亿;

特殊规则分为面向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的18A和面向科技的18C。

18A:2年经营记录、达到15亿市值、原创药通过临床一期、仿制药通过临床二期;

18C:3年经营记录,已商业化公司至少40亿港币市值/未商业化公司80亿市值;已商业化公司不低于2.5亿收入/未商业化公司,研发开支至少占总开支30%。

港股的规则其实一直都没变,明面上是这个,交易所问询过程中也是这个。所以能不能达到这个基础条件,创业者们自己量一下就都直到。

但有些个别条件创业者们达不到,比如说18C中要求已商业化公司市值达到40亿,也就是说你上市之前市值要达到40亿,没达到怎么办?其实很简单,聪明的创业者有很多办法来实现。

但港股IPO*的难点不是上面这些条件,而是能不能找到基石投资人,也就是说有没有人买的问题。

过去很多公司之所以不去港股上市,不是不想去,也不是达不到上述基础条件,而是找不到基石投资人。

在24年底之前的2-3年,港股基石投资人很多都是带条件的钱,但即使是这种带条件的钱,也很不容易找到。

25年随着市场的火热,港股基石就容易找多了,所以很多创业者才决定去港股上市。

2.港股市场的三个变化,使得投资退出的范式发生了极大变化

我个人觉得,最近这半年来,港股市场发生了三个变化,这三个变化使得国内股权投资的退出范式发生了极大变化:

*个变化是:基石容易找了,上文已经提到;

第二个变化是:北水资金占比大大提高,目前北水资金基本占到港股每日成交额的25-30%。为什么说北水资金的比例提高很重要呢?个人觉得北水资金偏好性感、高科技的东西,喜欢炒作这些概念。而这又十分符合一级市场过去几年投资的项目特点。

第三个变化是:市值管理盛行。可以说小市值公司至少有一半有市值管理,而这些市值管理一旦介入,为了做进港股通,将公司股价拉的很高,使得一级、二级赚钱效应非常明显(对一级来说至少是解禁期内账面价值)。

那么上述三个变化带来了什么结果呢?个人认为有如下结果:

*,很多在国内暂时上不了市、但又有概念的公司纷纷选择港股。比如几乎所有符合港股门槛条件的自动驾驶公司都在筹备港股上市、亏损的机器人公司。比如智元机器人申请了港股上市,又比如某中科院背景的大模型公司也在申请港股上市……

第二,这些公司上市的时候,大部分都是miniipo,大部分都会做市值管理。再加上北水资金又喜欢炒作这类公司,所以他们的股价表现会很好。锚定投资人收益会非常高,基石投资人是否赚钱不好说。至少解禁期内,还是很值得二级炒作的。

而这种短期的赚钱效应、股价上涨效应,又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类似公司来上市。这就是这半年来大家看到越来越多公司申请港股的原因。

3.对国内投资范式的改变

上面的这些变化,对国内投资会带来哪些变化呢?我认为可能会有如下影响:

*,将引导资金更加偏好、更加大胆投资那些性感、稀缺、或是卡脖子或是代表人类未来方向的领域。比如说可控核聚变、GPU、火箭卫星……

第二,对于这些领域的明星公司,估值将更加疯狂,更加缺乏逻辑,从而使得一级市场的整体估值更加狂热化,进一步导致一级的泡沫;投资将更加符合一种政治经济学中政治正确,即只管大国博弈最需要什么、未来什么技术最性感,而不用管商业本质、实现可能性,也就是说只要牛皮吹得大、饼画的大,就会有投资人来追……

第三,投资协议中将越来越多的出现将港股列为合格上市;港股也将成为创业者最后规避回购IPO的重要工具;创业者会尽可能去达到港股IPO的门槛条件——比如为满足主板5亿收入、40亿估值要求,创业者会去拿很多低质量收入、甚至一定形式上虚构收入;比如为满足18C的40亿估值要求,创业者也会用很多形式代价达到该目的。

4.音乐会什么时候停下来?

那么这种情况会持续吗?当然不会。那什么时候会停止呢?短期来看,我觉得受到影响的是,24年上港股的那波公司,是否能经受住解禁的考验,即不要被解禁后一级投资人的抛售潮打回原型了。

而长期来看,我认为,当哪天港股又回到2022、2023时就会停下来了。那么港股什么时候会回到2022、2023年?这不仅是一个股市问题,它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国际经济问题、最终却是国际大国博弈的政治问题。

最后总结一下港股爆火是如何改变一级的投资范式的:

1.港股回暖让企业上市越来越容易;

2.很多有一定概念的企业为规避未IPO回购责任,纷纷去港股上市;

3.由于shizhiguanli的原因和北水资金偏好有概念的企业,这类企业去港股被爆炒;

4.由于这类企业被爆炒,导致更多一级企业去港股,投资人对企业去港股的回报预期也更好,从而更鼓励/允许企业去港股;

5.由于这类企业被爆炒,又反过来影响一级同类企业的估值,使得一级的估值泡沫更严重;也使得那些概念性感、宏大叙事的公司更受资本追捧。

总而言之,港股爆火,让宏大叙事的创业逻辑又行了。可想而知,那些可控核聚变、商业航天、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公司,是很容易达到18C的要求的,也很容易在市场被热钱追捧。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