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9-13 22:32 阅读量:6999 会员投稿
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以及十大弟子的舍利子
舍利子,梵语?arīra,一译“设利罗”“室利罗”,意为骨身或遗骨。相传为释迦牟尼佛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泛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教认为,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
《长阿含经》中的记载颇为详细,弟子阿难在释迦牟尼接近涅槃前,曾问释迦牟尼该如何安葬,释迦牟尼告之应以转轮圣王葬法,即是自用香汤清洗圣体,用干净的棉布将全身缠起,再以五百张毡子层层裹住。棺椁准备大中小三个,分别用不同材质打造,最里层的是金棺,里面灌满麻油,金棺放入第二层的铁椁中,最外层则是旃檀香椁。旃檀香椁上头置满高雅的茗香,铺上厚衣然后点火焚化,烧完后便收拾舍利,并在道路旁建立庙塔供奉舍利,使来往行人都能瞻仰佛塔,进而感念如来佛法。
相传释迦牟尼遗体荼毗后,留下一堆晶莹的舍利,负责火化的拘尸那城的末罗族人将舍利取至议事厅中,以矛弓围起一圈栏杆以做保护,然后献上花环,并焚香供养。
后来有七个国家听说释迦牟尼荼毗的消息,便纷纷前来要求一份,却被拘尸那城的末罗族人拒绝,其所执理由为释迦牟尼在此出生,在此入灭,遗骨理当属于这里:“世尊垂降此土于兹灭度,国内士民当自供养。”但七国仍不死心,更加派遣军队前来,将拘尸那城团团围住,誓言若分不到舍利便要强取。不过拘尸那城的末罗人却不想将佛陀的舍利分家,想要完整保留,于是决心不受威胁,动员军兵保卫佛陀舍利。
正当战火一触即发之刻,有一位香姓的婆罗门出面劝阻大家,说如果为了争夺佛舍利而兵戎相见,便违背了佛陀的教诲,就算强得了舍利也失去意义。因此他建议将佛陀舍利分为八份,一份给拘尸那城,其余各国各得一份,于是婆罗国、罗摩伽国、遮罗颇国、毗留提国、毗舍离国、迦毗罗卫国、摩羯陀国各得一份舍利,如愿而还。
佛陀两百年后,信奉佛陀教诲的阿育王统一了印度,他在位期间立佛教为国教,决心大兴佛法。在当时,佛像的制作与膜拜并未盛行,惟一最能代表佛陀的以佛舍利莫属,阿育王便下令挖掘“八王”修建的佛骨舍利塔,取出舍利,重分为八万四千份,以八万四千个宝盒盛装,再造八万四千座宝塔供养,供国人膜拜。
八万四千,这个数目在佛教中常用来比喻为“多不胜数”之意,读者不必执着于字面上的数字。不过阿育王弘扬佛法的事迹确有历史可考,其建塔的传说在近代考古中亦有重大的发现。
在释迦牟尼佛的高足中,其最杰出的十大罗汉为十大弟子:
第一为摩诃迦叶,称苦行第一;
第二阿难陀,称多闻第一;
第三舍利弗,称智慧第一;
第四是须菩提,称解空第一;
第五是富楼那,称说法第一;
第六是大目犍连,称神通第一;
第七是摩诃迦旃延,称讨论第一;
第八是阿那律,称天眼第一;
第九是优婆离,称持戒第一;
第十位是罗睺罗,称密行第一。
在我国一般古寺中,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大弟子像安奉在一殿的也有很多。
1、摩诃迦叶--苦行第一
他专修头陀行,为第一次佛典结集的主持人。由于完成这次佛典结集任务,大迦叶遂名闻天下。其全名为"摩诃迦叶婆",生于中印度王舍城附近摩诃婆罗村,父为有名的大富翁,夫妻结婚多年,苦无儿女,干是向毕钵罗树求子,遂生摩诃迦叶,乳,名毕钵罗耶那。此子出生后,即具备三十二相,且一举一动都异于常人。八岁受婆罗门戒,已精通其中奥妙。
一天,听说释迦佛的盛名,遂前往加入教团,其妻拔陀伽毗罗尼后来出家为尼。他少欲知足,专志干修行,所以称为头陀第一。当释尊入灭之际。他远在北方行脚,得此悲讯后,即春夜兼程赶到,跪干圣棺之前,悲恸不已,更立志说:此后我决心结集佛典,以建立人间净土。传说他入云南鸡足山的禅房,静待龙华三会。
迦叶佛的出世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迦叶佛出世于贤劫,人寿两万岁时成佛。其父亲为梵德,母亲为财主,姓迦叶,属婆罗门种姓。
迦叶佛曾在尼拘律树下成道,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度化弟子两万人,上首弟子为提舍和婆罗婆,执事弟子为善友。迦叶佛少欲知足,常修苦行,故而被称为 “头陀第一”。
据传,迦叶佛为了等待释迦牟尼佛成佛,并预言释迦牟尼将来必定成佛,通常会骑一头狮子在人间行走,因此被尊称为释迦牟尼的前世之师。在一些传说中,迦叶佛之所以会在人间行走,就是为了等待释迦牟尼佛成佛。
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这种师徒关系在佛教的传承中具有重要意义,象征着佛法的延续和不断发展。
释迦牟尼佛在修行过程中,借鉴和继承了迦叶佛的智慧和经验,进一步弘扬佛法,使佛教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
迦叶佛的形象通常为身光显赫,能饮蔽一切光明,故又意译作饮光佛。在一些艺术作品中,他被描绘为骑一头狮子。例如,在某些佛教绘画或雕塑中,会呈现迦叶佛坐在狮子上说法的场景,狮子象征着威严和力量,也代表着佛陀的智慧能够降伏一切烦恼和障碍。
在佛教的传说和历史中,有许多与迦叶佛相关的圣迹。鸡足山被认为是迦叶尊者入定之地,相传迦叶在此守衣入定,等待弥勒佛降生后将佛祖的衣钵传授予他。洱海东岸青山村也留有 “古迦叶佛” 的圣迹。
2、阿难陀---多闻第一
阿难陀,又名难陀尊者,生干迦毗罗卫城,是提婆达多之弟,甘露饭王之子,与释迦佛是堂兄弟。他幼年师事十力迦叶,于释尊55岁时,始入佛门,侍从释尊前后达25年之久。当释尊入灭之际,与阿党的年代,楼陀同侍干释尊的枕边,专心守护。他博闻强记,闻一知十,故称为多闻第一。在经典结集中,大部分的经文都是凭他的记忆而口传的。其天性慈悲温和。容貌俊俏,颇得妇女的爱慕,医蒙女难之祸。他干佛灭后20年,见大迦叶在鸡足山示寂,始觉自己的死期将近,乃在恒河边召集五百比丘,作最后的垂训,干120岁时而从容灭度。其遗骨葬干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之侧。
阿难陀是悉达多太子的堂弟,是净饭王弟弟阿弥陀的儿子,他的出生给所有亲人带来了快乐和喜悦,所以大家都叫他阿难陀。
佛陀创建僧团的第二年,阿难陀同其他释迦贵族王子阿那努律、婆提利迦、跋怙、尸比拉以及提婆达多等人一道加入了僧团。后来不久,聆听般那玛特尼子的法语后,证入第一果位。
佛陀55岁那年,阿难陀尊者成为佛陀的常随侍者。成道后的最初25年,佛陀没有固定的侍从。几个临时侍者并不怎么称职,他们的行为不值得大加褒扬。
一天,佛陀住在祇园精舍,对大众比丘说:“我现在老了,当我说要走此路,有人却要走其它的路,有人把我的衣钵扔在地上,挑选一名永远侍奉我的弟子吧。”
从舍利弗开始,每个比丘个个都自告奋勇,愿意效劳。但是,佛陀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只有阿难陀在一旁默不作声。
一些比丘就过去劝说阿难陀来侍奉佛陀,他同意了,但提出了如下几个要求:
1.佛陀不要把自己受供养的袈裟给他。
2. 佛陀不要把自己受供养的饭食给他。
3. 佛陀不要允许他同住一个香房。
4. 佛陀不要每次带他去应供。
5. 佛陀每次都要同他去应供。
6. 佛陀要慈悲地允许他引见所有远道而来的客人。
7.佛陀要慈悲地允许他在有任何疑难时提问。
8. 佛陀要慈悲地重讲他不在场时所讲的经典。
佛陀答应了阿难陀的“四要四不要”,从那时起,阿难陀便成为佛陀喜爱的侍者达25年之久,直到佛陀涅槃。
阿难陀如同影子随身,佛陀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以挚爱小心谨慎地照顾佛陀的起居,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总是依照老师的吩咐行事。
据记载,在夜里,他总是手拿棍棒和灯把,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绕香房转九圈,保护佛陀的睡眠不受干扰。
当佛陀外出讲经时,虔诚的信徒们就把各自带来的鲜花和花坏放在香房的入口处,然后高高兴兴地走开。
阿难陀尊者来到佛陀面前,问道:“祈愿世尊,恭敬之法有几种?”
“有三,阿难陀,与佛陀色身有关之物,佛陀曾用之物,忆想佛陀。”
“世尊,当您住世之时,是否可以建造舍利塔?”
“不可,这不是与佛身有关的应供之物,而是在佛陀涅槃后应立之物,忆念佛陀没有物质基础,它是纯精神的,但是佛陀曾用来成道的菩提树,无论佛陀涅槃与否,都应是恭敬之物。”
“世尊,当您外出讲经之时,偌大的祗园精舍没有一皈依之处,人们找不到尊敬之地。世尊,我是否可以从大菩提树上取一粒种子,移植到袛陀精舍的门口?”
“很好,阿难陀,把它种上,这将同我永住祗陀精舍无异。”
于是,阿难陀尊者向佛陀的在家大弟子给狐独、维塞克和拘舍利国王谈及此事,请大目键莲尊者取来菩提树种。目键莲尊者高兴地同意了,拣了一粒从树上掉下来的种子,把它交给了阿难陀尊者。
阿难陀尊者把种子赠给国王,而国王又把它交给给狐独,他翻好一块香土,挖好坑,把种子埋下,由此而生长出来的树就叫阿难陀菩提树。
3、舍利弗---智慧第一
舍利弗尊者,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罗、舍利弗怛罗、舍利弗多罗。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其中一个,在智慧上排名第一。他的母印度现实社会亲是摩伽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之女,她出生时眼似舍利鸟,所以她的儿子也叫作舍利子。
原名优婆底沙,全名为舍利弗多罗。关干舍利弗名字的由来,在《大智度论》里说:"摩陀罗王有一女,其眼酷似舍利鸟(一种水禽之眼,故名为舍利,下嫁帝沙,生有一子,取名为舍利弗。"因"弗多罗”二字译作子,故又称他为舍利子。幼时因受其博学多才的父亲及贤明之母的教养,所以精通百科技艺。他与朋友俱律陀,拥有弟子多人,声势相当浩大。一日,他遇着马胜比丘,得知佛佗的盛名,即钦慕不已,遂率350余弟子,在竹林精舍皈依佛陀,受具足戒,弟妹六人均出家,成为佛佗弟子。此时因舍利弗的皈依,使教团的势力大为扩张,佛陀誉他为法将。舍利弗因此而占诸弟子的首座,被称智慧第一。他先释尊入灭,当他觉得自己涅盘期近时,乃返回故乡安坐一室,澄心静虑。传说未来他将以华光佛的称号,再来人间利益众生。
舍利佛出身在贵族的婆罗门家庭,祖上都是学者出身。人类文明之初,真理都要通过类似“百家争鸣”的方式,经过去伪存真的辩论过程获得。古印度的学术掌握在教徒手里,辩经就成为一种学术训练。现在藏传佛教还保有辩经这一传统。舍利弗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满腹经纶又出口成章的经论师,而母亲也是著名经论师的女儿。
在怀他的时候,母亲曾经智慧大增,超出以往。我们以前提到,古代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的母亲在怀他时,也曾无师自通地掌握了梵语。可见,圣人出世,不仅会选择投胎家庭,考察父母德行,而且也能反向影响父母,使母亲在妊娠期就表现出非凡的征兆。
他的舅舅拘稀罗,原本能言善辩,但遇到怀孕的姐姐,总是辞穷力拙。这让一向自信的舅舅很是苦恼惭愧,他知道姐姐的胎儿定是超常神通。自己要在孩子出生前,赶紧提高,否则将来无法面对这个外甥。好胜心强的舅舅就因为这个离家出走,寻师问道去了。当然后来,他也因舍利弗而皈依佛陀了,是后话。
出生后的舍利弗,果然聪明灵秀,语出惊人,容貌出众。八岁便通览一切能找到的书籍。作为贵族子弟,参加国王宴请的招待会,跟成年人一起应对裕如、思维敏捷、措辞准确、逻辑严谨、观点独到、语惊四座,令成人世界大惊失色。
国王非常欢喜,赏赐一个村庄给舍利弗。小小年纪,就有自己的领地。
寻师之路道阻且长
长大后,舍利弗俊朗出尘又才华横溢,是全国闻名的大才子。当然古印度都是城邦国家,他所在王舍城,人口规模与现在的县镇差不多。
他辞别父母,外出求学问道,先拜在一位婆罗门老师门下。但很快觉得老师学问不能满足自己。就与同学目犍连商议出走,另设学团自立门派招收弟子。他们骄傲地觉得,世上再无人够资格做他们的老师。
有一天,舍利弗在街上偶遇一位修道者,举止庄严,态度静穆,其威仪令舍利弗惊为天人,无限仰慕,禁不住好奇上前搭讪:
打扰了,敢问您跟谁,修什么道?
我的老师是释迦族大圣释迦牟尼佛,学习人生真理。老师说,生命规律简单可概况为: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舍利弗听了,石破天惊一般,内心无比震撼,他张着嘴巴说不出道谢的话。怔愕半晌,才幡然向已经走开的那位修道者追去。与其约定,一定要拜访佛陀。
舍利弗回到住处,兴奋得难以自已,迫不及待地将奇遇告诉目犍连。目犍连善根深厚,冥冥中不期然的感动,让他对尚未谋面的佛陀心生亲近,禁不住泪水在脸庞滑落。
翌日,舍利弗与目犍连带领二百弟子,一同到竹林精舍皈依在佛陀座下。目犍连后来也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称。
以一当十弘扬佛法
舍利弗皈依佛陀后,深得佛陀信任,很快就交办他一件大事——督造祇园精舍。
就像现在大学扩张一样,佛陀影响日隆,连年扩招,僧团日益壮大。所住的竹林精舍已不敷使用,急需新校区扩大办学规模。恰好此时,有位热衷公益慈善的大商人须达发心供养,他一掷千金强购下祇陀王子的园囿,改造为佛陀教育的新校区,命名为祇园精舍。
话说,须达是新精舍的开发商,业主方必须要出代表,从设计、采购、施工、装修、软包等一揽子工程进行参与。舍利弗在出家前只是个饱读经书的翩翩贵公子,何尝有经验支撑如此浩大的工程。而且,新址位于天竺北方的舍卫城,那里是外道(佛教以外的宗教,当时指印度教)的天下。去那里督造,肯定要面临着他们的围攻,还要向他们传教。
果然,魔难来了。
外道嫉妒佛教普及之快,竟然触及到自己地盘来了。他们先是找国王告状,没奏效;又要求同舍利弗辩论定输赢。他们出十名高手对付舍利弗一人,这可把须达愁够呛,但舍利弗却觉得这是降服外道的好机会。
事实上,虽然佛教阵营只有舍利弗一人,但在韬略水平上,舍利弗以一抵十。他在皈依佛门前,就精通外道一切典籍,皈依佛陀后又证得圣果。所以,毫无悬念地战胜了对手,且说服了他们。当地上万的外道徒众,还没见到佛陀本人,就争先恐后地皈依了他。
佛陀还在南方,佛光就普照到了北方。舍利弗的威名一下子就传遍了全印度。
4、须菩提---解空第一
须菩提汉译善吉,其生之日,家室皆空,父母惊异,请问相师。相师占云,此是吉相,故名。
须菩提释作善吉、空生、善业,出生于舍卫城,是给孤独长者之弟、须摩那长者之子。关于他译名的由来,在《净名疏》内记载如下:此人出生之时,以其家室皆空,故名"空生"。此时家人十分慌恐,请相师前来卜封,认为此子出生时的奇瑞是为吉相。乃称善吉此人本性慈善,不好诤论。他出家修道,起慈悲心,入无诤三味,能常行善业,故名"善业"。他后来立志归入佛门,常好入空定,为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解空第一而驰名。般若的教理以尊者为祖。
解空第一
佛在祇园精舍,准备说金刚般若时,须菩提在大众中站起问佛:善男子和善女人发菩提心,应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佛答说:安住菩提心,即是布施时,要行无相布施。度生的时候,要行无我度生。如此安住,才能降伏心中妄念。我法二执,不能缠绕;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能束缚。离一切执,才能见到空理,离一切相,才能见到人生。须菩提闻佛说法,证悟空理,在佛弟子中被称为解空第一。
什么是空?空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因缘所生,因缘所灭。因缘,就是空的同义词。佛教说空,不是虚无的空,不是空洞的空,不是无因果的空,不是破坏因缘生法的空,而是充满了利人济世,广修六度万行的菩萨精神。菩萨于一切诸法不起执着,应住于空,住于无分别,才能完成六波罗密的修学,才能住于不退的地位,具足神通,畅游佛国,化益众生,庄严佛土,安住自在解脱的境界。
传说,佛到忉利天为摩耶夫人说法时,三个月过去,佛回到人间,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前去迎接。当时须菩提在灵鹫山的石窟中缝衣,听到佛回来的消息,即放下手中的衣服,前去迎接。
忽然一想,佛的真身不是六根可以看见,我现在去迎接佛陀,是把佛的法身当成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肉身,是不识空性的表现。不识诸法空性,就看不到佛陀的法身。佛的法身是无我、无人、无作、无所不作的诸法空性。空性是无处不遍,佛的法身也无处不在。于是他安然坐下,依旧缝衣。
在迎接的人群中,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莲花色,第一个看到佛。她一边顶礼一边说:弟子莲花色第一个迎接佛陀,请接受顶礼。佛陀对她说:迎接我的第一个人不是你,是须菩提。此时须菩提在灵鹫山石窟中观察诸法空性,见空即见如来,所以他是第一个见到佛陀,第一个迎接佛陀的人。
5、富楼那---说法第一
富楼那译作满意子,或满愿子,出生干迦毗罗卫城郊的罗那拔多村,是迦毗罗城长者之子,阿若情陈如之甥。其父为净饭大王之国师,驰名一世。富楼那在少年时,他每日除努力的工作外,尚能诚意的奉侍佛陀,不惜倾其财富,建立精舍,发愿归入佛门,并非常好学。因其擅干辩论,说法巧妙,被称为说法第一而闻名。后来他在输卢那国收有五百弟子,并建有五百座伽蓝,致力千宣传佛法。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译为满愿,父于满江祷梵天求子,正值江满,夜梦七宝器,盛满珍宝入母怀,遂有孕,父愿得从,故言满愿。弥多罗尼译为慈行、知识,四吠陀有此品,其母孕时,常诵此品,故名。富楼那的父亲是印度有名的富翁。佛在鹿野苑初转*轮时,富楼那听佛说法,认为世间的恩爱与财宝。终要别离失散。人生最重要的是寻求永恒的真理,因此他皈依佛陀,从事探索真理,宣传真理的活动
富楼那是佛弟子中杰出的布教师,他善于随机设教,方便说法。他对医生说法时说:医生能医治人们身体上的病痛,却不能医治心理上贪、嗔、痴的大病。唯佛陀的教法,如同甘露法水,能洗涤众生的心垢。戒定慧三学,能医治众生贪嗔痴的心病。对官吏说法时说:官吏能治犯罪的人,但无法治人不犯罪,唯有佛陀的五戒十善的道理,因果轮回的法则,大家信受奉行,就可以不去犯罪。对农民说法时说:你们种农田生产粮食,可以资养色身,也要种福田,资养慧命。信奉佛教、奉事三宝,恭敬沙门,看护病人,孝敬双亲,不杀生灵,热心公益,是耕种福田。频婆娑罗王被儿子囚禁后,富楼那探视时对他说法:在牢狱里被监禁失去了自由,其实没进监狱的人,同样被金钱、名位、美色所囚。娑婆世界,一个大监狱,不论坐牢的与不坐牢的,都不免一死。唯有称念弥陀圣号,早生安养,才是真正的解脱。
他布教最大的特点,不作空洞的说教,而是从改善人的生活做起。如输庐那国文化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富楼那到那里以一个医师的身分,每天忙著探视病人,看护病人。患者见到他,如同看到救星,再重的病症,都能霍然痊愈。他又是一位教师,白天教群众识字、耕种等生产知识,晚上讲说五戒十善,因果报应的道理。使输庐那国的人民很快都皈依了佛教。他在那里收了五百弟子,建立了五百僧伽蓝。
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富楼那布教另一个特点,总是到艰苦的地方,难以教化的地方去。听说输庐那国非常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民性暴戾,打架骂人成风,就请求佛陀允许到那里去布教。佛陀听到富楼那的请求,十分高兴地说:假如那里的人,不肯接受你的说教,反而破口大骂怎么办?富楼那答:他们只是骂我,还不曾用棍棒打我,说明还不十分野蛮。佛又问:假如他们用拳头,瓦石,棍棒打你呢?富楼那答:他们只是用拳头、瓦石、棍棒打我,还没有用刀杖刺伤我,我觉得他们还是很好。佛问:假如用刀杖刺伤你呢?富楼那答:说明他们还有人性并没有残酷地把我打死。佛紧逼著问:假如他们把你打死呢?富楼那答:那我太感谢他们了,他们杀害我的色身,帮助我进入涅槃,帮助我以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报答佛恩。佛听后称赞说:富楼那!你真是我的好弟子,布教、修道、忍辱都很好,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你可以动身到输庐那国去了。
富楼那在布教时,把佛陀对布教者应具十德,牢牢记在心头、布教十德:(一)善知法义,(二)能为宣说,(三)处众无畏,(四)辩才无碍,(五)方便巧说,(六)随法行法,(七)具足威仪,(八)勇猛精进,(九)身心无倦,(十)成就威力。佛经常在大众中称赞他说法布教第一,要求大家向他学习。
6、目犍连---神通第一
目犍连尊者,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孝慈救母开创盂兰盆法会。
世间多称他目连尊者,译作大赞诵,或大胡豆。在《祖庭事苑》里说他"梵名大目犍连,姓采菽,传说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绿豆而食,因以此为姓,目连之母即司此族。"目连本名为俱律陀,出生在王舍城北方的俱律陀村,父为王家之师,母名采菽。少年时与舍利弗为密友,自幼即决心离俗修道,他俩各征得其双亲之许可,相率卦王舍城,对佛陀说明其来意,佛陀即收他俩为弟子。目犍连以神通第一而闻名。因他得知其生母深堕地狱,受尽苦患,遂往见佛陀,请求救母之法,然后得以将生母救出地狱,因此大孝子目键连的芳名,传至今日仍家喻户晓。当时的裸形外道,与佛陀有宿怨,因知目犍连救母闻名天下而怀恨在心,遂乘目键连干伊尸嗜利山中坐禅入定之机,将其刺杀,此实为僧团的一大损失。
目犍连尊者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亦在佛陀众多弟子中神通第一。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闍耶外道之弟子,各领徒众二百五十人。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
舍利弗后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
目犍连与舍利弗归依佛陀后,共同精进修道,遂成诸弟子中之上首,目犍连断尽烦恼,体证道果,神通变化,自在无碍。亦曾代替佛陀为众经说法,辅翼佛佗之教化,有关其事迹,于经典中时有记载。
相传目犍连尊者不但常游诸国,并且也常乘神通到地狱中观察众生受善恶的果报。有一天,目犍连行脚在恒河的岸边,时光像河水一样,不停地在向前奔流,是暮色苍茫的黄昏,目犍连想到夜晚行化不便,他就静坐在恒河的岸边。
晚风轻轻的吹动,天空闪着点点的繁星。不一会,恒河的边上聚集来很多的饿鬼,想取水来解除饥渴,但另有一个凶恶的守水鬼,手执铁杖前来驱驰,众鬼因此不敢走近水边。目犍连端身正坐,见诸饿鬼受罪不同,就把他们叫来,众鬼也向他一一请问其罪业因缘。
第一个鬼问道:“尊者!我们先世为人,现在堕入饿鬼道中的饿鬼之身,常患饥渴,听说恒河水味清凉,但来取食的时候,水又沸热,只要饮上一口,五脏六腑都会焦烂,而且有守水鬼,以铁杖追打驱逐,请问尊者,我们是何罪业,才受如此苦报?”
目犍连以神通定力观察三世因果,即刻告诉饿鬼说道:“你先世所作的职业,是算命之人,在相人吉凶时,虚言多于实语,毁誉随心而谈,自称明白,实是欺诳,为了求得利养,不惜迷惑众生,所以才有如此业报。”
第二个鬼问道:“尊者!我常常被一些凶猛的大狗,噉食我的身体,肉吃尽时,风吹骨头,又再复生。不知是何因缘,使我受如此苦报?”目犍连说道:“因为你先世杀害鸡鸭猪羊,祭神拜天,所以受此报应。”
第三个鬼问道:“尊者!我的腹大如瓮,而咽喉却细如针,见到珍肴美味的饮食,不能进食,不知是什么因缘,受此苦报?”目犍连告诉他:“你先世为官作宰,自恃豪强,恣情纵乐,轻欺他人,别人的血汗所得,你是恃强占有,故今受此苦报。”
许多的饿鬼都一一问往昔造作罪业,今生受报的因缘,目犍连都一一的回答,目犍连的神通,就是这么一位天上地下来去自如的人!
目犍连尊者用天眼通,能够知道众鬼的罪业报应因缘,他忽然想起他死去的母亲,他运用神通力见到自己的亡母也堕在饿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针缝似的细小,皮骨连接在一起,目犍连见状,孝心油然而生,不禁伤感万分。
他即刻用钵盛装了饭菜,藉神通力量往飨老母,但是他母亲取饭尚未入口,饭食在手中即化为火炭,不能饮食,目犍连悲号涕泣,不能自己。他能知道众鬼的因缘业报,但不知道母亲究竟以什么罪业因缘受著如此苦楚。
他带著沉重的心情,赶快前去请示佛陀,目犍连尊者禀告道:“佛陀!弟子今日以神通力见到我此生的母亲,堕在饿鬼道中受苦,取食成火,不知是何因缘?弟子的神通,能够观察众鬼的罪业因缘,何以对生身之母,竟不知情?垦求佛陀慈悲开导!”
佛陀面上流露出怜悯的慈光,回答道:“目犍连!你的母亲因为在生之时,谤佛谤僧,不信因果正法,贪瞋邪恶,戏弄众生,所以受此苦报。你因母子情深,神通为亲情所掩,所以不知母亲罪业!”
目犍连问道:“佛陀!有什么妙法能使弟子的母亲脱离饿鬼的苦楚呢?”目犍连向佛陀哀求。佛陀答道:“目犍连!你母亲的罪根深结,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救拔,你的孝心虽然感动天地,但天地神祗对毁谤三宝而堕落的人也无可奈何。你现在唯有仗十方僧众威神之力,方能令你母亲离饿鬼之苦。”
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是十方僧众的解居自恣日,于此日做子女的人,应当为七世父母以及现在父母于危难之中者,设百味珍肴饭食,新鲜果品,尽世甘美,放置盆中,供养十方大德僧众。
因为七月十五日的僧自恣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水边禅定,或得四阿罗汉果,或在树下经行,或是六通自在教化。甚至更有十方菩萨大人权现比丘,皆同一心受食,所有圣众,均具清净戒行,其德如汪洋大海,不可思议。
7、摩诃迦旃延----议论第一
摩诃迦旃延为诗语,译作文饰,又称好肩,其本名为那罗陀,其父为吠陀学的论师,他继承其父的血统,成为一位贤明长者,成为泽迦教团的一员后,更表现出他卓越的才能,被称为议论第一,极受众人尊重。先前释迦诞生后,净饭王召请频陀山的阿私陀仙人入宫,为新生太子占封,此仙人即是迦旃延的蜜父。迦旃延早已寄居其舅家中,学习四禅五通的道术,后来赴鹿野苑皈依佛陀。得道后专门弘法于乡里,被誉为巴利文典籍之祖。
迦旃延尊者,又称作摩诃迦旃延,是佛陀时代西印度阿槃提国人。他从小受到舅父阿私陀仙人的影响,精通吠陀圣典(吠陀,是一种古老的赞美诗、祈祷文,是印度人世代相传的知识、启示),包括占星术、各种印度的古文。
相传当时印度国内有一座古碑,上面的文字没有一个人认识。国王贴出榜文诏示全国:有能识者,予以重赏。迦旃延他认识,就过去把榜揭下来,很轻易地译出了碑文。碑文译出来了,但是碑文的内容他不知道。遵照舅父的指点,他到竹林精舍请教佛陀,详细地了解碑文的内容。原来,这座碑讲的是断烦恼、证菩提的道理。迦旃延听了佛陀的讲解之后,对佛陀的学识和思想特别佩服“佛陀居然能够把一座古碑文都讲出来”,觉得佛教有真理。
迦旃延除了精勤修道之外,他投身于弘扬佛法的事情。迦旃延思想敏捷,辩才无碍,说理透彻,在佛弟子中成为“论议第一”。他擅长辩论,很多外道(就是另外的法门,过去讲“外道”并不是贬义词,我们学佛法,其他法门不是佛道的就叫“外道”),当时很多外道的人来找他辩论,不少人在他的善巧开示下步入佛道。
当时阿盘提国有一位贫苦无依的老妇女,家境非常贫困,她走到河边放声痛哭,欲寻短见。迦旃延见状,急忙上前。迦旃延得知那位妇女是因贫穷所致,便善巧方便教她“卖贫”之法。卖贫的方法叫“行布施”,就是帮助别人、照顾别人、对别人好……老妇依此而行布施,最后终于生到忉利天宫。卖贫,不停地布施,最后得到的是境界和善德。这个故事叫“迦旃延教老母卖贫”。迦旃延弘法的地方多选在当时佛法没有普及的西印度,他是佛法传播的开路先锋。
迦旃延的智慧与慈悲,不仅体现在他的论议上,更体现在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佛法,将佛法的种子播撒到西印度的每一个角落。他的事迹彰显了佛教的核心理念——慈悲与智慧,是佛陀时代的一颗璀璨明珠。
8、阿那律---天眼第一
阿尼律陀又作阿尼卢陀、阿楼驮、阿那律。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十六位大阿罗汉中有一位阿藐楼陀,那就是阿那律尊者。
阿那律生为王族的后裔,也是佛陀的堂弟。虽然他聪明好学,对于音乐、技艺、有特别的天分,可是到了十五岁还不知道粮食是从何处来的,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他,对皇宫外的事一无所知。
随着阿那律慢慢长大,年轻的阿那律,长得仪表堂堂,是少有的美男子。他不再年幼无知,他逐渐懂得人生,认识世间。就在这时,佛陀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讲法教化众生,很多王室贵族都皈依佛陀,这给年轻的阿那律很大的震惊。阿那律也被佛陀的智慧深深折服,立志要跟随佛陀出家。
阿那律先找到哥哥摩诃男大将军,把自己要出家的想法告诉了他。身为王子的摩诃男也有出家的愿望,希望和弟弟一起追随佛陀。阿那律认为哥哥将来要治理国家,先有自己出家,将来有机会在追随佛陀。
阿那律找到父母说出想法,可是,爱子心切的父母,任阿那律怎样请求都不允准,后来阿那律通过绝食,父母没有办法,只得说道:你真要出家的话,就和跋提王子商量,他愿意出家,我就允许你和他一起出家,他如不肯,你就不要妄想。”
于是他就找到跋提王子,经过他不懈的努力,王子终于答应他出家。他俩与阿难、提婆、婆娑、难提等一共七位王子,还带了理发匠优波离,一起追随佛陀游化的路线,到了弥那邑的阿劣林,脱下王子的衣服,叫优波离把他们七人的头发剃除。穿着袈裟,然后去见佛陀,佛陀并不立即允许他们加入僧团,叫他们住在一个空屋中,静坐七日以后,要他们忘记王子尊荣的身份,然后才准他们出家,进入僧团。
经过七天的静坐他们成功的加入僧团。出家后的阿那律,听经闻法,对于佛陀的说教,总是很欢喜的奉行。有一天,佛陀让阿那律单独出去弘法,阿那律走在荒郊深山,天色也渐暗,荒凉的乡野,户庄也很稀少,好不容易找到一户人家,可是只有一个年轻的少女在家。阿那律很犹豫,看看渐暗的天空,乌云密布,像是要下大雨的样子,晚上山里的气温又很低,阿那律没有办法,只得住下来。
阿那律一名阿尼卢陀,是白饭王的儿子,佛陀的表弟。他天资聪敏,少年时即知其必将成为大器,干迦毗罗卫城倾听佛陀的教化后,即发心出家修道,迫切要求佛陀准其加入僧团。有一天,他在佛座前昏昏入睡,受到佛陀的呵责,遂立誓终生穿粪扫衣,昼夜不眠以致双目失明,他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受到大家的称赞,被推为天眼第一,成为佛灭后的首领之一员。当佛陀入灭之际,他侍于床前看护,并参加第一佛典结集大业,其功亦巨大。
9、优婆离-持戒第一
优波离,汉译上首,以其持律,为众僧之首,故名。又译近执,以佛为太子时,曾为亲近执事之臣,故名。
优波离出身于首陀罗族,是释种的理发奴隶,为跋提、阿那律等王子理发。佛回迦毗罗省亲时,他向舍利弗提出出家的要求。佛陀很欢喜地为他剃度,并说优波离很有善根,将来一定能宣扬我的正法。
优波离出家后,很快证得圣果。他在生活上很重视行住坐卧四威仪,对佛制定的戒条,都能一一严加遵守,从不毁犯,被大众推为持戒第一。
优波离在僧团中被公认为持戒第一,他常向佛问戒。如迦毗罗的释迦族,法律规定:凡释迦族女子,不得嫁给别族的男人,犯者治以重罪。当时释迦族黑离车女,青年丧夫,有许多异族青年向她求婚。可是丈夫的弟弟想将她占为己有,不允许她外嫁,并把她打伤。此人即逃到祇园随比丘尼出家,迦罗国政府到处通缉此女。
优波离将此事报告了佛陀,并请示说:犯了国法的人,是否可以收留她出家?佛答说:假若有人犯了国法,在未宣判无罪之前,僧团不可收他出家,并把收留黑离车女出家的比丘尼叫来诃责一顿。清净僧团内,对犯了戒律的人,还要摈弃出去,犯了国法,自应受国法制裁,僧团不能包庇犯罪分子,不能抵触国法。
有一天优波离问佛:比丘、比丘尼是否可为社会上男女做媒?佛答说:若比丘、比丘尼持男意至女边,持女意至男边,乃至介绍一交会,就犯僧伽婆尸沙罪,须要悔过。戒是规范身心,防非止恶,而男女问题最易给人带来烦恼和不安,所以在戒律中对此限制特多。
僧团扩大后,依法修行证果的人很多,犯戒的人也不少。佛就派德高望重,能辨别是非、主持公道的优波离,到各处调解纠纷。如佛派他到拘单弥国,沙祗国去息诤。优波离息诤的原则是“彼处诤事彼处断”,意即哪里的是非哪里了,不把争端的事扩大,不将争端的话传播。
优波离调解纠纷的方法,重调查研究、重证据,从不偏听偏信。他接受一个事件的处理,先召开不同的会议,晓喻大众说:我奉佛慈命,为你们好争者作种种羯摩、摈治汝等。有的比丘自知理亏,看到执法如山的优波离,不敢相争,这就使一场争事,化为乌有。
优婆离为梵语,译作近取或近执。他出身干首陀罗(当时印度被视为最低贱的民族),初为王舍城的理发师,但他的本性颇为忠实而且工作热心,得宫廷诸官及干家的信任。后来和释加族的公子们一道发心皈依,佛陀为他首先传授戒法,后来,由于他精通戒律,为增团解决了种种问题,被视为僧团的上首,誉为持戒第一。佛陀入灭后,结集佛典,他担当最难的律藏方面的工作,以其多年来所学的知识和卓越才能,不息不休,完成此一艰巨的任务。
10、罗憍罗--密行第一
罗侯罗,罗睺罗,罗憍罗是释尊的嫡子,母为子输陀罗。
隋末唐初僧人、三论宗创始人吉藏,在他的《法华义疏》中还引“经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摩那,三罗睺罗”。佛陀的三个儿子中,罗睺罗最有出息,修行成就最高,广为人们所知。
尽管他在做沙弥时,也有过种种不如法的行为,为此还受到佛陀的训诫;但他后来严守戒制,精进修道,得阿罗汉果,位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第一”著称。
所谓密行,就是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罗睺罗都能了知,都能奉行。
乃命名为罗罗,罗憍罗译为覆障。一说罗憍罗诞生之日,话逢日蚀,因而得名。释尊成道后三年,乃令舍利弗和目键连促其出家,拜舍利弗为师,加入僧团,由于他中途怠慢,受到佛陀的呵责,遂立埑亚守戒律,励行道业,因而得到密行第一的称誉,不辱父望。
佛陀住在瞿师罗园的时候,罗睺罗和均头沙弥一起,也跟师父舍利弗随侍佛陀闻法。
罗睺罗每天早晨打扫庭院,清洁环境以后,才可以研习佛陀的言教。一大片的园地,清扫一次要费很多的时间,有一天他打扫后,去听佛陀说法,等到黄昏到来,他回到自己房间的时候,有个管理宿舍的比丘,就将他的房间让给作客的比丘住,那个比丘便将罗睺罗的衣钵放到外面,自己则安住在里面了。
佛陀的僧团里,有一人一室的规定,别人把自己的寝室占去,该怎么办?尤其他还是沙弥,在僧团里,沙弥是要敬重比丘的,还有佛陀忍辱教示,使他不敢前去问那位比丘为什么要住他的房间。他痴痴地站在门外,感到进退为难。当时忽然阴云密布,落起滂沱大雨来,罗睺罗没有去处可以躲藏,就进入厕所,虽然空气不好,也只得坐在那里,他此刻感到无家可归的寂寞。他悄然端坐在那里,努力想着佛陀的言教,无论在什么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无论遭受什么麻烦挫折,都不要起怨毒的心,罗睺罗的修养,真的是进步很多。
这时,外面的雨越下越大,低的地方都被水淹没了,藏在附近洞里的黑蛇,因被水淹而爬出洞来,渐渐游到厕所里来了。热带的毒蛇,其毒是非常厉害的,罗睺罗一点都没有注意,这时候他的生命真比风中的残烛还更危险。
佛陀在静坐中忽然想起罗睺罗,佛陀以天眼察知到罗睺罗的危险,即刻走到厕所。佛陀先咳嗽一声,里面也咳嗽一声,佛陀问道:“里面是什么人?”
“是罗睺罗!”
“出来!我要跟你讲话!”
罗睺罗想不到是佛陀的声音,赶快从厕所中出来,不知不觉就拥抱住佛陀,双目滔滔流泪,年轻的罗睺罗,感情仍然不免是脆弱的。
佛陀问罗睺罗为什么要坐在厕所里,罗睺罗把经过告诉佛陀,佛陀就叫他先到自己的寮房住。
罗睺罗的欢喜,像从地狱里走进天堂一样!
年幼的孩子,割爱辞亲,加入僧团,确实需要年长比丘的照顾。佛陀以此因缘,规定还没有受具足戒的沙弥,可以有两夜和比丘在一室同宿,佛陀的爱,再微细的地方,他都照顾得到。
本来,师父收弟子,应该要负起教养弟子的责任,罗睺罗的师父是舍利弗,舍利弗经常在外面弘化,对于罗睺罗就无法常常照顾到,但自从这次事情以后,舍利弗就让罗睺罗常常和自己一起行动!
忍辱的美德
罗睺罗自从被佛陀严厉的教诫以后,又常常跟师父舍利弗在一起,接受他的开导,在修行上进步很快。
佛陀在讲经时,舍利弗总是带着罗睺罗前去听讲;舍利弗在静坐时,罗睺罗总是跟着坐在身旁;布教时,舍利弗也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学习一些为法为人的经验;每天托钵乞食,罗睺罗更是跟在舍利弗身后,在僧团中被誉为第二佛陀的舍利弗,实在是罗睺罗最好的恩师。
有一次,罗睺罗跟舍利弗在王舍城乞食,路上遇到一个流氓恶汉,那个恶汉用沙投进舍利弗的钵里,并且用棍棒打破罗睺罗的头。
罗睺罗头上的鲜血,一滴一滴流下来。
恶汉见了不但不知错,还骂道:“你们这些沙门,总是以托钵为生,满口慈悲忍辱,我打破你的头,看你能把我怎样?”
十七八岁的罗睺罗,现出咬牙切齿的面容,但舍利弗安慰他道:“罗睺罗!如果是佛陀的弟子,应有忍辱的精神,心中不怀嗔恨的毒,当以慈悲怜愍众生。佛陀常教诫我们,有荣誉的时候,不能使心高举;受侮辱的时候,不能使心生恨。所以,罗睺罗!压制着愤恨的心,严守忍辱,世间上没有比能忍辱的人更有勇气,天上人间,不管多大的力量,也不能胜过忍辱!”
罗睺罗听完师父舍利弗的开示,默默走到水边,水里现出他的颜面,他用手掬水洗去血迹,然后自己用布巾把伤口扎起来,见到这情形的舍利弗,心中既安慰又难过。
罗睺罗忍耐着,仍然走在舍利弗的身后,跟着托钵乞食,在回来的途中,罗睺罗对舍利弗说道:“我想到刚才的疼痛,此刻已不把它放在心中,不过,世间有太多的恶人,到处都遍满了可厌的事物。我不对世间生气,只想到世间上没有办法的人太多。
“佛陀开示我们对人、对世间要大慈大悲,但狂暴的人往往就欺侮我们;沙门比丘行忍积聚高德,而狂愚的人反而轻蔑我们,尊敬残酷的人。佛陀真理慈悲的教示,他们倒反而认为是臭的死尸,天降甘露给猪,猪还是爱吃臭的东西,住在臭的地方。佛陀所宣讲的真理,慈悲的言教,对那些凶恶以及没有善根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效果。”
罗睺罗第一次把自己的修行,以及对世间的看法,向师父提出报告,舍利弗听后很欢喜,把罗睺罗在路上说的话,告诉佛陀。佛陀也非常高兴,称赞罗睺罗很好,对恶人的态度,应该那样;对世间的看法,就是如此。
佛陀又再说道:“不知道忍的人,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嗔世恨人,是背法远僧,常堕于恶道之中轮回,能忍恶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灾难之祸。有智慧的人,能见到深远的因果,克服嗔心,多行忍辱,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真义,和世俗的看法不同。世间上认为珍贵的而佛法认为不好;佛法认为好的、对的,而世人不肯实行。
“忠与佞不能相容,邪嫉正的存在,恶不喜善的并行,贪欲的人不高兴无欲之行。在这种情形下,修道者唯有忍辱,忍是助道的增上缘,可使你早证圣果;忍像大海中的舟航,能够度一切灾难;忍是病者的良药,可救人的生命之危。我能成就佛陀,独步三界,受人天的敬仰,是因为我的心能够安稳,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贵!”
因为罗睺罗被恶人无缘无故把头打了出血,而他在血气方刚的少年时代,就能像圣者一样忍辱,给师父很大的安慰,给佛陀很大的欢喜,并且能够引起佛陀对忍的说法,舍利弗听了非常感动,罗睺罗听了含着眼泪,更感激佛陀!
开悟的历程
罗睺罗对占去他房间的比丘,自愿让步;在路上被恶汉打破头,他能忍辱;仅仅这样的修养,距离开悟还有一段历程。
聪明乖巧的罗睺罗,对于修行非常精进,欢喜和人开玩笑的沙弥,现在一变而成为有庄严仪表的比丘。就在他年满二十岁的那年,佛陀允许他受具足比丘戒。
年轻的罗睺罗,在僧团中不见得活跃,他好像很老成持重,公共的集会里,不容易见到他参加,总是默默用功修行。
可是,不管罗睺罗怎样用功,他还没有开悟是真的。最大的原因,大概他荣耀的念头不容易断除。不管怎样,他总是佛陀的爱子,是净饭王的王孙,除了教团中上首的弟子以外,其他的比丘有不少都在敬重他、羡慕他、赞美他。动听的美言,很容易打动年轻修道者的心,赞美的言词,像是可怕的恶魔,使用功精进的罗睺罗不能开悟。
甚至有些比丘,为了罗睺罗的开悟问题,请问佛陀道:“佛陀!罗睺罗比丘严持戒律,精进修道,小罪都不犯,为了求开悟,他好像什么都不挂在心上,但是,为什么他还不能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呢?”
佛陀坚决地回答道:“持戒净心,持身端正,一定可以渐渐证道!”
佛陀对罗睺罗能否觉悟的问题,没有挂在心上,佛陀满怀着信心,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好几次,罗睺罗像是开悟的样子,但他仍没有开悟,他把自己修行的心得向佛陀报告,佛陀总是说他不行,并教他以后常和人讲说此身为五蕴和合假相的道理,并要他自己思维我慢、无我、苦乐等法。
有一天早上,佛陀和罗睺罗一同到舍卫城的大街小巷行乞,在路上,佛陀回顾罗睺罗说道:“罗睺罗!你要观色是无常的,受想行识也是无常的;你对人的身体和心念,以及世间上的一切森罗万象的事物,都应作无常之想,不要执着。”
罗睺罗听到佛陀这几句话后,心地好像豁然开朗了。他告别佛陀,中止行乞,一个人独自回到精舍,结跏趺坐,一心思维这深刻的意义。他又用慈悲观除去嗔恚的心,用不净观抛掉贪欲的心,用数息观平息散慢的心,用智慧观对治愚痴的心,罗睺罗深入禅定,机缘成熟的时候,他就开悟了。
佛陀行乞归来,走到罗睺罗坐禅的地方,佛陀又对他说道:“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来对人对事,心量就可以扩大起来;把一切众生容纳在心中,就可以灭恶;数息观心,可以获得解脱。”
罗睺罗随即起座,顶礼佛陀说道:“佛陀!我的烦恼已尽,我已证悟了。”
佛陀此时的欢喜,更甚过罗睺罗,佛陀赞叹他说:“在我的弟子中,罗睺罗比丘是密行第一了。”
所谓密行,就是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罗睺罗都能了知,都能奉行。
想到当初罗睺罗向佛陀要遗产,现在他的开悟,就是佛陀给他的无尽法财!想到他当初很小就进入教团,不知有多少地方让佛陀烦心,现在他舍离了世间虚假的欲乐,而获得真正的法乐,算是罗睺罗的幸福,也算是佛陀对世间人情的交代。我们应该给罗睺罗恭喜,更应该给佛陀赞美!
马来西亚华琪舍利子博物馆展出了多种舍利子文物,包括佛陀及十大弟子舍利等。博物馆由张秋源博士创立,并得到了缅甸舍利子传承人的支持。博物馆致力于传承保护佛陀舍利,并计划建造舍利子塔供奉于全球寺庙。华琪舍利子塔将成为佛教信仰的纽带和世界级典藏
张秋源在马来西亚的佛教界和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影响力,他创办了多个佛教文化和慈善机构,并投资了一些与佛教事业相关的项目,旨在推广佛教文化和传统。因此,他被人们尊称为“舍利子之王”。
华琪舍利子博物馆
华琪舍利子博物馆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于2019年7月9日在开馆。马来西亚华琪舍利子博物馆是华琪国际集团创办人张秋源博士创立的私人舍利子文物博物馆,华琪舍利子博物馆展出的各种各样的舍利子,其中有黑色的白色的和其他五颜六色的,比如佛陀血舍利,尽管细小如沙,但红色的血舍利依然鲜红如血,而金色的乍一看去与金沙无异。
张秋源博士因机缘巧合认识了缅甸仰光波罗密寺庙舍利子传承人乌祺迪达瓦拉主持,得到了吴祺迪达瓦拉主持的信任,舍利子传承人吴祺迪达瓦拉主持赠予了大量的舍利子,华琪舍利子博物馆才得予建成并长期进行舍利子供奉收藏以及展示,亦是马来西亚首家舍利子博物馆. 华琪舍利子博物馆现有展品1000多件,现展出有2000多件舍利子文物。以及不定时举办与佛教文化文物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
2019 年收藏了中国北京的灵光寺影骨佛牙,斯里兰卡康提的佛牙寺影骨佛牙以及佛陀舍利子。目前展出的主要是佛陀舍利和十大弟子舍利和其他高僧的舍利子,目犍莲舍利子,泰国龙宫舍利子佛陀头发,骨舍利、肉舍利、脑舍利、血舍利十大佛陀舍利等。
华琪舍利子博物馆张秋源博士受吴祺迪瓦拉尊者在世的信任与支持,尊者为了给更多高僧和居士能礼敬佛陀与佛陀弟子的舍利,他捐献许多舍利子给予很多国家仰奉,其中有泰国,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老挝,越南,柬埔寨,中国,日本和马来西亚。
华琪舍利子博物馆张秋源博士介绍说,目前舍利子是无法通过科学手段鉴定其是属于佛陀或哪位尊者的,但是缅甸吴祺迪达瓦拉尊者却能说出各种舍利子是那个佛陀和高僧的以及身体中那一个部位。这也是尊者的神秘而受人尊重所在。尽管舍利子的形成和自然生长是个神秘的不解之谜,但依然阻止不了普通民众对舍利子的好奇。
2020年,吴祺迪瓦拉慷慨地捐献了巨量的佛陀与佛陀弟子舍利子给予马来西亚吉隆坡华琪舍利子博物馆。吴祺迪瓦拉委任华琪舍利子博物馆为舍利子国际中心以传承保护佛陀和佛陀弟子舍利的使命,并永续佛教。以永续吴祺迪瓦拉在世的心愿。以旺盛及传承佛教另一个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性使命.
华琪舍利子博物馆将会建造1000座75厘米高的亚克力舍利子塔,以供奉舍利子于全世界各地的大寺庙。同时,华琪舍利子博物馆也建造84000千座 38厘米高的亚克力舍利子塔给予世界各大小寺庙及信众居士供奉瞻礼舍利子以旺盛及传承佛教。华琪舍利子塔是八角形塔, 分别有塔座,塔身七彩LED环绕灯光,塔刹组成。
吴祺迪瓦拉尊者生于1947年10月13日缅甸中部迈克蒂拉分区的普佩斯村。10岁师父在缅甸受戒成为沙弥。20岁接受僧侣的任命。1979年吴祺迪瓦拉尊者成为波罗密寺主持。1984年吴祺迪瓦拉尊者在他的寺院创办了缅甸舍利博物馆。2019年吴祺迪瓦拉尊者在马来西亚设立为舍利子国际中心。2021年7月28日吴祺迪瓦拉尊者圆寂,世寿74 岁。
华琪舍利子塔将拥有:释迦摩尼佛血和脑舍利子,離婆多尊者-舍利子,目犍連尊者 - 舍利子,阿难陀 尊者 - 舍利子,迦旃延尊者- 舍利子,西瓦利尊者 - 舍利子,舍利弗尊者 - 舍利子,巴库拉尊者 - 舍利子,五百罗汉尊者 -舍利子。
释迦牟尼佛在许多经典中宣说了:“建造佛塔的各种殊胜和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佛塔代表佛陀的"意",身语意之中,以意为王,最为广胜。让佛陀舍利在新时代成为团结全球佛教信众的信仰的纽带。华琪舍利子塔亦成为佛佗与佛佗弟子舍利子的国际化名片,环绕在宝塔身侧,守卫着佛教之光,感念佛陀至伟功德。她不仅是佛教界重宝,也是世界级典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